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关键性领域改革,着力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核心课程,现启动2024年本科核心课程申报遴选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和数量
(一)申报范围
核心课程改革创新项目申报所依托的课程,应为202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申报数量
每个本科教学单位围绕特色优势本科专业,最多可申报1门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可不占用学院指标额度进行申报。学校将对申报项目进行遴选,择优立项。
二、申报原则
(一)鼓励创新原则
核心课程改革创新项目是针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各学院应对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研讨论证,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创新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鼓励引导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创新。
(二)宁缺毋滥原则
各学院需要履行主体责任,选择有创新思维、有教学热情、有扎实学识的教师组建团队,择优培育、择优建设、择优推进。
(三)先行先试原则
各学院最多选择一门核心课程进行先改先试,根据数字时代教育规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改革,以创新驱动本科课程课堂教学革命。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申报思路
1.目前已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的专业(计算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经济学、哲学、人工智能、统计学等专业),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内容参照“101”计划设计。
2.尚未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建设基础好、团队理论强的课程进行设计。
(二)改革创新内容
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改革创新内容。
1.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广延性和深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应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梳理专业知识和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应在涵盖学科核心知识点的同时,系统融入创新性和挑战性内容。
2.课程教学形式注重创新性。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可利用数字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空间进行实践教学,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引入校外行业导师和业界专家走进课堂进行实务教学等,探索智慧课堂,通过课堂机制的变革,满足学生智慧成长和智慧创造的需求。
3.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系统性创新,引入人工智能助力教与学的创新方法,探索问题导向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复习、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等。
4.课程评价体系强化多元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应探索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应充分结合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督导评价等多方评价结果,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和课程建设质量。
四、申报要求
(一)团队和负责人
各学院应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进行项目申报;负责人应具有教授职称,具有扎实学识和丰富教学经验;团队成员原则上3-7人,应包括在教学科研领域均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
(二)课程开设要求
所申报课程需在2025年春季学期或2025年秋季学期开课,涉及课程学分变动、培养方式改革、教学计划变更等内容,应向教务处申请审批或备案。
(三)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
1.12月18日前,课程负责人登录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在线申报;
2.12月30日前,各学院完成系统论证,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登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对本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在线审核,填报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推荐意见;
3.1月20日前,教务处完成专家论证、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程序,向全校公布遴选结果。
(四)项目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如建设周期内未能结项,可申请延期一年。逾期未能结项项目,将做撤项处理。
(五)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项要求
项目立项后应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开展建设工作,重点强调课程建设理念、改革举措、实施方案、过程改进一体化,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情况,为下一步各学院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经验。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包括查阅课程建设资料、在线教学资源、随堂听课、学生考核评价资料等,根据建设进度举行小型研讨会,提炼总结建设成果,适时推介。
五、保障措施
学校将入选课程作为校级本科教学项目进行认定,对入选后经过培育建设水平较为优秀的课程给予重点支持,在经费保障、省部级及以上教学项目和成果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政策。
教务处
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