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报类型
此次可申报课程为普通本科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入选示范课程的授课教师、团队自动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二、申报条件
1.课程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并至少经过两个学年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我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
6.课程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7.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8.普通本科课程要坚持以本为本,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继续教育课程要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终身学习,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
9.已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原则上此次不再参与申报。
三、申报要求
1.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普通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限额申报,每学院择优推荐不超过2门,学院内需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遴选;继续教育学院可推荐1门(继续教育课程申报范围为函授、业余、成人脱产班、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及各类非学历教育课程)。
2.推荐课程原则上覆盖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
3.课程申报材料可在互联网进行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