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下简称1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下简称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 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围绕规范管 理,重点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标志性成果,办学特色初步显 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7〕1号、2号文件精神,引导各系部建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励系部办学的自主性和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原则。学校制定工作目标与实施计划,加大投入;职能部门负责宏观指导、协调、服务与过程管理;系部落实到专业、课程负责人,自主实施建设。
(三)立项建设与以点带面相结合原则。在广泛遴选的基础上,学校选拔立项建设,择优推荐安徽省、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以点带面,同时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投入,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严格贯彻“教学质量是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的精神。学校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逐步完善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争将学费收入的25%用于教学业务、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修理、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基本经费开支,同时结合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设立学校专项经费,先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1、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负责人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机制、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形成整体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8-10个校级教学团队和1-2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出20名左右校级教学名师和2-4名省级教学名师。同时,采取灵活方式引进活跃在教学与学术前沿的教学大师,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2、执行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对于2年 内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副教授),学校将不再聘任其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教学导师辅导、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 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担任兼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等形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 能力。
3、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根据学校“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进以“两阶段”(通识教育阶段与专业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适时试行按大类培养、主辅修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学校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四)强化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教学改革
1、以“紧贴人才市场、符合人才专业标准、便于人才融入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方向,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启动重点建设专业工作。每个本科专业建设经费平均不少于4万元,通过政策导向、立项建设、实施评估等多种手段,大力培育优势初步显现、特色较为鲜明的本科专业,争取建成2-3个省级示范专业,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围绕“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推进大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改革;扶持专业教育阶段的60门左右的特色课程,力争有10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3、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探讨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适时执行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不断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和网上资源,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 在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和网上教学资源等教学支撑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习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真做好弹性学制下学 年学分制考试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滁州学院考试工作管理办法》。
5、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支持教师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省规划教材,力争我院编写的教材有进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省规划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五)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1、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实习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调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
3、加大实验室和图书馆开放力度,建立实验室开放的基本制度。加强本科实验室建设,分年度投资建设机械、电子、化工等工科实验室,力争实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
4、尽早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使之成为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包括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等相关专业)进行工程训练、自主学习、科技活动、创新训练、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现代化公共实践教学支撑平台,为本科教学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六)继续推进教学管理规范,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1、扎实做好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申报和评估工作;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适时启动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通过迎评促建,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学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和统计学校教学基本数据,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的变化趋势,并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数据公布。
3、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 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建立与完善各项教学质量标准, 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七)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通过狠抓作风建设,促进教风的根本好转。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来抓,通过试行学年学分制下的导师制,推进学生大学生涯规划辅导,加强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实施学习预警和学习帮扶,开设课外辅导班和讲座等方式,着力提高 考研率、按期毕业率,降低考试违纪率,努力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2、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胸怀祖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针对学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加大对学生工作的投入。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邱 克
副组长:许志才
成 员:郑朝贵、曹小云、许雪峰、陈爱娟、姚树林、梁 辉、奚 昕、陈桂林、王诗庚、骆宝明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郑朝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资金与管理
(一)实施意见所需的经费由学校专项支持。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实施意见的总体规划、经费投入、基本目标与实施计划,以及与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并开展国家、省级“质量工程”相关项目的研究。
(三)承担项目的系部和个人,依据所承担项目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创新促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项目实施,力争达到预期目的,获得标志性成果。